澳門雖然曾為葡萄飄殖民地,但卻保留著大量的中國民間信仰,祭祖拜神一直是澳門人重視的傳統習俗。大部人家中都會安放祖先牌位、神像,每天焚香供奉,而逢年過節更會帶備眾多祭品前往寺廟進香祈福。澳門的神香業以及神像雕刻業都是出現於上世紀二、三十代,那時候澳門只是一條小漁村,全澳門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都是漁民,他們大部份都沒有固定的陸上居所,漁船於他們而言是家也是工作的地方,所以祭祖先這些習俗自然也在船上進行。當時的漁民大多不識字,所以採用了最直接簡單的具像化形式,以小木偶代表祖先宗氏的牌位祭拜,神像雕刻業也就應運而生。
靠近漁船碼頭的內港新埗頭街是當年神像店舖的集中地,最鼎盛的時候街內共有大大小小十多家神像店,當中基本是家庭式經營,師傅招收學徒,一邊傳授木雕技藝,一邊讓學徒為店里工作。當時前來澳門買神像的不僅是澳門漁民,還有香港、珠海中山一帶地區的漁民,這樣殷切的需求使澳門神像雕刻得到蓬勃發展。然而經歷過三十年代末的戰爭影響、五十、六十年代的社會經濟工業化,漁業萎縮,使神像店這個與漁業共生的行業也走向下坡。到八十年代,神像業越發式微,很多神像店相繼倒閉。那時候,剛進入第三代經營的“大昌佛像雕刻木器”,店東為了堅守這個傳統行業,遠走浙江寧波等地學習漆藝及吸收日本和台灣的技術經驗,加入電動雕刻工具的使用,轉型以雕刻佛像為主,以製作神像、神器和佛具,商號招牌,木雕花件、上金箔和修復廟宇神龕神像為輔。這樣的轉型使“大昌”贏得香港及外地顧客的青睞,其佛像雕刻遠銷東南亞、美加和歐洲等地。
位於新埗頭街中段的“大昌佛像雕刻木器”是一間三代經營的老字號,前身是建於1910年的“梁大昌神相”,見證了澳門神像業的興衰。走進“大昌”神像店,你可以看到數百個不同大小不同造型、形態生動的神像。 “大昌”目前由曾德衡及曾德榮兩兄弟主理,店舖是家族生意,木雕技術由祖輩開始傳承至今,已超過百年曆史。他們二人自小就接觸神像製作,從當年單純幫忙家里工作的小孩到今天年過六旬的神像雕刻顧問老師傅。對於神像雕刻,他們早已超越了祖業的繼承,而是把其視作一項興趣,一項藝術,在保留傳統的同時不斷鑽研不斷革新技術,把這門手藝提升到另一個層次。“大昌”團隊如今主要為寺廟做佛像,如香港妙法寺內重數10噸、三十尺高的巨型佛像,從設計選材、技術試驗、雕刻製作以及運輸組裝一共花費了六年時間完成。
精雕細琢的工藝
佛像的製作步驟分為造型設計、選材、雕刻工序、打磨造底、貼金箔以及上彩,製作時間從數周到數年不等。曾先生說,“每一尊佛像的造型設計都有嚴謹的要求,依經據典製作,絕非自由創造。”工匠們依照乾隆年間流傳下來的《佛說造像量度經》所記錄的規格比例製作,而傳統的丈量佛像方式是以手指量度,因為在雕刻的過程裡用手指比用尺量要簡單快捷。神像雕刻的第一道工序是製胚,選好了木材後就可拿去製成“粗胚”,即用刃口較寬平的鑿刀劈削出神像的輪廓造型,然後再以刃口較小的鑿刀和冧刀進行精細雕刻,把神像修出更細緻的輪廓。據曾先生介紹,神像的雕刻工藝分兩種,包括整木雕刻法以及接木法。前者以一塊木材完成,用材少工序簡單,製作時間成本都較少,但同一塊木料不同部位的質量可能出現差異,所以這種方式製成的成品保存年期較短;而後者則用最佳的木材製作各部件後再拼製而成,工序複雜,技術要求高,因此製作時間成本都多。一尊以接木法製成的佛像一般可分成六個部件,包括頭、胸、背,左右膊以及腿部。完成雕刻後,就是打磨造底,把神像的木胎進行打磨、上底灰、貼麻布、反覆上漆和打磨,直至漆底全完光滑和做漆線。再來便是貼金箔,使神像更為莊嚴,先為神像掃上按金漆,即黏著劑,然後用適合闊度的油畫筆輕壓金箔面使之與按金漆黏合。最後的步驟是使神像的色澤鮮明、輪廓更突出的上彩。
曾德衡先生把《佛說造像量度經》翻譯成通俗的筆記,使其更易讀懂
從手掌大的神像到十米高的巨型佛像,每一尊神像雕刻的誕生都承載了工匠們超凡的工藝、大量時間及心血,其背後的價值絕非能單一以金錢衝量。不論是安放於家中還是供奉於廟中的神像,興許是數十年數百年,在這麼漫長的過程中,神像傳遞的不但是宗教民間信仰,還是一門非凡的手工藝技術。正如曾先生所言,手工雕刻的神像不是普通工藝品,是對人們有著宗教意義的藝術品,所以自工匠拿起工刀的一刻起,他們將全心全意投入其中,這是對神像的尊重,對自我專業的要求,也是對購買神像人們的責任。
手藝的傳承
神像雕刻師傅曾德榮先生
澳門的神像雕刻業,從興至衰,不過百餘年,神像店從昔日的成行成市到今時今日只得兩家,百年老店“大昌佛像雕刻木器”以及上世紀90年代初期成立的“廣榮雕刻木器”。傳統的製作、技術的改良使“大昌”面對大起大落後仍舊屹立不倒,然而目前店鋪、工場里大多為入行數十年的老師傅,能像曾德榮先生一樣掌握從設計選材、到雕刻打磨造底、乃至貼金箔以及上彩全套神像雕刻技術的人也越來越少,沒什麼年輕人願意進入這個行業,那麼這門手藝將如何傳承?曾先生雲淡風輕地對我們說,“一切隨緣吧。像我一樣能全套雕刻流程做下來的人,澳門也沒幾個了。如今的大部份採用流水式的生產,就是說做你最擅長的環節,多人共同完成一件雕像,但畢竟這是傳統的手工業,相比其他行業,神像雕刻業效率低掙錢慢,願意入行的年輕人幾乎沒有。”不過還好的是,“木雕──澳門神像雕刻”以民間美術類,於2008年被正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首個澳門獨立申報成功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讓人們對澳門的神像雕刻技術有所認識,也以另一種方式把這門民間手藝記載下來。
文章刊登于《珠海zhuhai》雜誌2016年7月號專題,上刊時有刪節。